亚洲精品综合一区在线_亚洲精品一级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电影和岳坶做爰中文字幕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

當前位置:>> 新聞中心 >> 展會資訊

品牌展會
聯系方式

國務院全面部署,裝配式建筑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

2016/9/26 9:09:33    

  近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,要按照供給側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的要求,大力發展鋼結構、混凝土等裝配式建筑。會議決定以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其他城市為重點,加快提高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。從國家、地方、市場多維度分析,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,同時挑戰并存。

在湖南長沙,工作人員正在對全裝配式建筑實體抗震實驗(資料圖片)

吊車正在吊裝預制板(資料圖片)

在湖北宜昌百里荒景區,3棟木質別墅是由3D打印技術裝配建造成的(資料圖片)
  9月14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,要按照供給側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的要求,大力發展鋼結構、混凝土等裝配式建筑。會議決定以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其他城市為重點,加快提高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。
 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?我們早已熟悉的由一磚一瓦累積而成的樓房,如何從工廠里走出來?
  按照定義,裝配式建筑是指把建筑需要的墻體、疊合板等預制構件,在企業車間按標準生產好,將預制件在施工現場裝配,主要包括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、鋼結構、現代木結構建筑等,采用標準化設計、工廠化生產、裝配化施工、信息化管理、智能化應用。
  而建造過程,則像造汽車一樣造住宅“零部件”;像“搭積木”一樣安裝房子;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,將生產工地變為“總裝車間”——按照許多專家的說法,這就是住宅工業化。
1、頂層設計陸續出臺
  值得一提的是,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,并非中國首次從頂層設計角度鼓勵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。
  去年12月20日至21日,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。會議強調從“建設”與“管理”兩端著力,轉變城市發展方式,完善城市治理體系,提高城市治理能力。
  作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配套文件,今年2月發布的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若干意見》)勾畫了“十三五”乃至更長時間中國城市發展的“路線圖”。
  數據顯示,201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僅為2%—3%。《若干意見》中專門提到,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這一比例達到30%。《若干意見》還明確,發展新型建造方式,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,減少建筑垃圾和揚塵污染,縮短建造工期,提升工程質量。
  在今年兩會上,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樣提及裝配式建筑:“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,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,提高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。”
  “工廠化的裝配式建造方式,是彌補現階段建筑業高技能勞動力短缺的有效途徑。通過工廠預制和現場裝配相結合的生產方式,不但縮短了建造周期,而且減少了對手工勞動和勞動技能的依賴,這是中國建筑行業施工工藝的一大進步。”在接受本報采訪時,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慶向表示。
  而在談及國務院決定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意義時,房地產問題研究專家韓世同認為,這將對中國建造業產生十分有益的影響。中國建筑業體量非常大,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可以幫助中國建筑業在節能、效率以及環保等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。
  在如此頻繁而高規格的關注之下,國家對裝配式建筑作出了怎樣的規劃?
 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,一系列具體配套舉措的出臺,為實現中國裝配式建筑的未來發展目標指明了路徑。配套舉措包括:
  ——適應市場需求,完善裝配式建筑標準規范,推進集成化設計、工業化生產、裝配化施工、一體化裝修,支持部品部件生產企業完善品種和規格,引導企業研發適用技術、設備和機具,提高裝配式建材應用比例,促進建造方式現代化。
  ——健全與裝配式建筑相適應的發包承包、施工許可、工程造價、竣工驗收等制度,實現工程設計、部品部件生產、施工及采購統一管理和深度融合。強化全過程監管,確保工程質量安全。
  ——加大人才培養力度,將發展裝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規劃建設考核指標,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出臺規劃審批、基礎設施配套、財政稅收等支持政策,在供地方案中明確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比例要求。
2、各地加快試點推廣
  對比傳統建筑方式,用機械化方式建設房子,究竟有哪些好處?在中國各地的實踐,正在給出答案。
  專家認為,發展裝配式等新興建造方式不僅能夠顯著提高建筑質量和建設效率,還能減少污染和資源浪費,是實現綠色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趨勢。
  “更快、更安全、更健康、質量更好、成本更可控。”浙江省杭州市三墩北地塊經濟適用房工程項目負責人用這五個“更”做出總結。
  “傳統建筑常出現的滲漏、空鼓、開裂等質量頑疾,裝配式建筑都可以避免。而預制構件生產過程,節水節能達20%左右,減少了建筑垃圾、揚塵、污水、噪音,對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的破壞降到了最低。”該負責人進一步解釋道。
  數據顯示,工業化方式不僅可以使工期縮短50%以上,減少建筑垃圾80%以上,還可減少90%以上的外墻滲漏事件。因此,杭州市建委直接把這種新型建筑工業化稱為:是“改革”更是“革命”。
  同樣實現“低能耗、低污染、高質量”的,還有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的“名流世家”在建小區。據項目現場施工負責人吳俊雄介紹,該裝配式項目已取得二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,抹灰、澆筑等濕作業大大減少。
  鋼筋混凝土建筑可以變身“拼插住宅”,整棟房子可以在工廠流水線上“生產”。近幾年,裝配式建筑正在全國各地加快興起。
  據悉,湖北省武漢市從去年開始試點推廣裝配化建筑,計劃到明年完成新開工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,裝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20%。
  而在遼寧省,位于沈陽市鐵西區贊工街10號的工人新村三期項目已竣工。這個保障房項目使用了上海寶鋼鋼結構技術,這在東北地區還是首次。
  日前召開的廣東省城市工作會議則指出,要發展新型建造方式,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,到2025年,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%,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和建設水平。
  而在江蘇,也有諸多實踐。“該地塊要求裝配式建筑面積的比例為100%,建筑單體預制裝配率不低于30%。”今年6月中旬,南京市國土部門發布2016年第05號土地出讓公告,出讓的10幅地塊有6幅標注這一特殊出讓條件。“裝配式建筑”首次強制寫進土地出讓合同,并將于7月8日面向房企拍賣。
  裝配式建筑此前在南京已有試水,南京萬科上坊保障房是“首吃螃蟹者”。隨后,南京萬科又在其部分商品房項目中采用這一新型造房方式,預制率分別達65%、15%。今年,新城地產在其仙林湖項目香悅瀾山的建造中,也嘗試采用預制裝配式手法。
  “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是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所在,是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要求。”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筑師劉東衛表示。
3、市場需求有效培育
  目前,從市場占有率來說,裝配式建筑在中國仍處于起步階段。而這一局面,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改善。
  建筑工業化、住宅產業化,在發達國家已是行業標準。瑞典80%的住宅采用“通用部件”;法國住宅基本采用通用構配件制品和設備;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廠里生產住宅的國家,輕鋼結構的工業化住宅約占工業化住宅80%左右;美國住宅建筑市場住宅用構件和部品的標準化、系列化幾乎達100%。
  據沈陽市現代建筑產業化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巖介紹,現代建筑產業不僅是裝配房子,還包括市政基礎設施標準化、產業化工程等,不僅涵蓋鋼材、陶瓷等建材領域,還包括集成式墻體(幕墻)、電梯制造、工程機械、裝備制造等多個產業,產品種類達上萬種。
  現代標準化建筑產業優勢顯著,為何不大范圍推廣?
  “主要是裝配式建筑的規模效應、帶動效應尚未形成,建設成本高,鋼結構、全裝修、整體廚衛等建筑部品和配套產品應用相對滯后。”沈陽市現代建筑產業化管理辦公室主任居理宏認為。
  “現在的困難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成本,二是稅負。”亞泰集團沈陽現代建筑工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鄭勇分析道。由于應用規模相對較小,企業產能不能充分釋放,成本居高不下。“目前我們每立方米價格在3600元,比房地產開發商使用傳統的現場澆筑方法高10%左右。在現場施工,企業只有一個建安稅大概3%左右,而在車間當作工業半成品來生產,我們必須繳納17%增值稅,這就造成了重復收稅。以1000萬元的貨計算,我們要多交八九十萬元的稅。”
  這或許意味著,要推動這一市場的發展,需要在政策層面進行調整,對市場進行有效培育。
  一些參與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。深圳絲科環境科技集團董事長劉韜認為,政府應當扮演制定標準的角色,并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,可以通過調整稅收等方式,鼓勵更多企業參與進來,擴大優質供給。
 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周天勇則提醒說,裝配式建筑的推動,需考慮觀念、流程以及規模等各方面的因素。他認為,首先,建筑隊伍對裝配式建筑的認知和熟悉程度有待提高;其次,發展裝配式建筑定位的消費層需要明確;第三,地方政府在發展裝配式建筑方面時,從頂層設計到監管落實,都需要根據本地情況做出相應調整。
  盡管尚處起步階段,分析人士很看好這一新興事物的未來。
  在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專業學位學院院長牛占文看來,使“房子部件”在流水線上流動起來,形成“搭積木式”建造房子的過程,是精益管理模式與建筑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物。